张元寿,1913年的5月出生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培丰镇田地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14岁时在邓子恢、张鼎丞等同志引领下,开始接受革命思想,投身于革命斗争。1932年9月,张元寿被选调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供给部工作,开始了他军队后勤工作的不平凡生涯。
1938年张元寿代表八路军赴汉口出席国民党召开的后方勤务会议。之后到新四军,先后任总兵站站长,他把分散在福建、江西、湖南等地的游击队的干部和伤病员,迅速集中到军部驻地皖南泾县一带,加以妥善的管理和照顾。同时,通过关系到上海采购了大批药品。曾任教导总队队列科科长、队务处处长,军部参谋处处长。在任总兵站站长期间,他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动员沪、杭等地的大批爱国青年到皖南参加新四军,并从上海等地采办大量医药器材和其他军用物资运往解放区,大大缓解了部队物品匮乏的困难。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2师5旅参谋长,后兼任淮南津浦路东、路西军分区参谋长,参加开辟泗(县)五(河)灵(璧)凤(阳)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在长期在后勤战线上工作上,经他过手的粮、钱、物不知其数,但他从不私自动用公家一分一毫,是一位名符其实的红色廉管家,陈毅曾称赞他:“见到军队的穿、吃、用的事就抓,是后勤专家”。粟裕说:“有元寿协助,打仗无后顾之忧”。时间虽已过去几十年,关于他的一些廉洁佳话仍流传至今。
一条毛巾的故事
1939年春,张元寿接任新四军章渡总兵站站长。他到任后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大胆利用红十字会的名义,先后派出多人到上海采办大批药品、药械、布匹等物资,巧妙地从运用多种渠道,将物品由上海经宁波、温州等地输送到革命根据地。他经手的财物一批又一批,可谓不计其数,但他视每件物品为极其珍贵的宝物,登记得清清楚楚,而他个人从不挪用或借用。
有一次,他打算洗脸,却怎么也找不到自己先前用的毛巾,便问警卫员:“我的毛巾放到什么地方去了?”警卫员回答:“原来的毛巾太破旧了,烂得不能再用了,我私下替您领了一条新的,放在那里了。”张元寿顺着警卫员所指方向一看,发现是一条新的毛巾,心里十分不高兴,二话不说,让警卫员把新毛巾退回去,把旧毛巾找回来。同时,严肃地对警卫员说:“我们虽然经手大批物资,但这些物品都是社会贤达人士捐献出来和民众节衣缩食奉献出来支援抗战的,应该全部用在前方浴血奋战的战士身上。我们管后勤工作的同志要带头节约,旧的东西还能用就不要换新的。” 警卫员听后,内心感到十分的愧疚,无地自容,只好找回那条破破烂烂的毛巾,并将领用的新毛巾退了回去。此事在部队不胫而走,大家都称赞他是廉洁奉公的楷模。
参谋长拾稻穗
1941年后,他担任新四军二师五旅参谋长,驻扎在淮宝地区。这里是刚建立起来的新区,敌我斗争形势十分复杂。由于当地群众受敌人反动宣传的蒙蔽,对新四军不甚了解,因此后勤工作开展起来十分困难,工作人员的生活更是艰苦。为了解决粮食供应问题,张元寿一方面督促部队开展军事训练,另一方面指挥部队搞好生产,力求做到尽量减轻群众的负担。
有一天,他外出时看到稻田里有不少稻穗,觉得让它烂在田里实在可惜,便顶着烈日下到田里拾起稻穗来,拾得的稻穗用军帽兜着,整个人被太阳晒得汗流浃背,浑身湿透。战士们看到参谋长的举动,也不甘落后,纷纷跳进田里,像参谋长一样手拿军帽、低着头在田里拾稻穗。片刻之间,田野里站满了拾稻穗的人,场面十分壮观。当地群众看到这一场景,开始时他们不知这么多战士在田里走来走去做什么,走近一看才知道是拾稻穗。于是,也不甘示弱,一个接着一个跳进田里,学着战士们的样子拾起稻穗来,像开展劳动竞赛似的,你追我赶,收获颇丰。参谋长带头下田拾稻穗不浪费一颗粮食的故事,至今仍传为佳话。
可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领导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对党风政风和民风的影响是多么重要!
人物介绍:
张元寿,福建省永定县培丰镇田地岭东村人,1913年4月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7年投身于革命斗争,1928年3月参加了由邓子恢、郭滴人等同志率领的龙岩“后田暴动”。1929年5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入闽,开创了闽西革命斗争新局面。不久,他奉命回到家乡开展农运工作,并于8月上旬组织300多人的农民队伍举行“田地暴动”。暴动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30年春,赤卫大队编入红十二军,曾任红12军第34师排长、副连长、团经济委员会主任、红军第三十四师政治部政务处处长,红35师军需处处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供给部审计科科长和财政处处长、出纳处处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长征。到陕北后,任中革军委总供给部财政处处长,曾到西安、洛川等地为红军部队筹措军需物资并在保安筹办被服厂。1937年秋于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任中央军委供给部部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苏中军区、华中军区副参谋长,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参与组织领导苏中、鲁南、莱芜战役的后勤保障工作,为粉碎国民党军对华东解放区的全面进攻作出了重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