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可以看到一个颇耐人寻味的细节:很多机动车驾驶员一旦在路上有闯红灯等违章行为被交警拦住后,一个习惯动作就是掏出手机,赶紧找熟人疏通关系,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在坊间,流行着这样的“关系哲学”:“有关系就没关系,没有关系就有关系;没有关系的找关系,找了关系就没关系。”老百姓的顺口溜,是现实社会的折射,还是无奈过后的偏颇?
事实上,小到减轻违章处罚、小孩上户口,甚至上医院看病、生小孩,大到企业办事审批、调动工作,不少人一遇到事情,第一反应往往就是先找熟人、打个“招呼”。没有熟人,便拐弯抹角四处托人给介绍一个。如果不托人,应该能办成的事情常常办不成,别人能办成的事情你办不成。一次次的经验教训积累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办事就要托人,不托人就难办事。
有人总结了找熟人办事的几点好处。找熟人办事热情:可免遭白眼,免受刁难,免于感受"冷、硬、推、顶"的衙门作风;找熟人办事方便:前来办事的群众对部门单位的工作流程不熟,找熟人可了解情况,让其领路,少了奔波之苦;找熟人办事放心、高效:少了部门单位内部的推诿扯皮,能办的马上就办,能答复的马上答复,让人感到实靠、省心,有着落。
究其原因,这与一些政府部门官僚作风太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总是戴着有色眼镜办事有关。“靠关系办事可能一句话就办妥了,没有关系可能跑断腿都办不成。据调查,84.4%的访问对象去机关办事时,经常是“找了熟人办事效率快了,服务态度好了”。
其实,熟人好办事,其反面就是陌生人难办事。而一个单位的职能是由有关规定确定的,某个工作人员的职责也是由单位根据职权核定的,业务上该办什么或不该办什么是有严格规定的,应该不存在什么熟人或陌生人之分。从熟人好办事现象可以看出某些机关作风还有一些欠缺。一是机关制度不够完善。一个部门或单位的公务人员给熟人好办事而给陌生人不好好办事,充分说明这个单位制度不够完善,工作人员所办理的业务有很大的弹性。二是工作人员原则性和责任感不强。一些工作人员给熟人办的事不给陌生人办,只能有两种情况,即本不应该办的事开绿灯给熟人办了或本应该办的事故意为难陌生人。这就充分说明这些工作人员,缺乏原则性和责任感。
群众喜欢找熟人办事,其实是一种无奈之举。它反映出一些单位、部门的工作在效率和作风上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反映出少数工作人员对党的宗旨的淡忘和对基层群众感情的缺失。同时,它也暴露出一些单位、部门的工作随意性大,制度弹性大,欠规范和透明,容易被少数别有用心之人借熟人之便趁机钻空子,暗箱操作,满足自己的私利和私心。
熟人好办事的危害是很大的,直接影响政府机关的形象。要改变“办事必托人”的社会现实,弱化乃至杜绝不找熟人不好办事的现象,最重要的是加强政府机关的廉政建设,提高政府机关办事效率。除了加强机关工作人员责任意识、奉献意识之外,在制度上还要大力推行公开承诺制、规范服务制和首问负责制,并切切实实严格执行。形成公正、公平、高效、廉洁的行政环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诚如是,则找不找熟人办事一样有笑脸相迎,一样省心方便了。(苏珠鸿)
|